提起南京,人们会联想到明孝陵、明城墙、朝天宫,而地处南京下白区南升州路和中山南路交界地段,老百姓俗称“九十九间半”的中国最大私人民宅——甘家大院,却犹如养在深闺的伴房小姐,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地处何方
甘家大院在闹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头,一溜平整的白墙灰瓦从南捕厅到大板巷,不动声色地占足了两条街巷,故居坐南朝北,四落五进,跨入小券红门,仿佛一脚掉入了另一个时空。
高大的风火墙将红尘和喧嚣隔在墙外,这个民间俗称的“九十九间半”,实则总共有三百多间屋子,徜徉在这迷宫里头,随便转上几圈,就找不到北了。
老宅过往
老宅静谧得出奇,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苍凉,青瓦、白墙、棕红门窗,无言地呢喃着那段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南京甘氏原系金陵望族,追溯甘氏先祖,有战国时期秦国名相甘茂、12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东吴名将甘宁、甘卓祖孙、江南大侠甘凤池等。
晚清,甘家出了个甘熙,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可他藏书的兴趣比做官大,走吴访越,到处搜集珍贵的善本孤本,珍稀的金石书画……在自家后花园搭了个藏书楼,就是后来直逼宁波天一阁的“金陵第一藏书楼”——津逮楼。
风水布局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甘家大院融北方徽派建筑的豪迈和南方苏式建筑的细腻于一身,典型的秦淮民居风格,门是一重接着一重: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内厅、佛堂、闺房、书斋、家庙……
友恭堂是老宅的主厅,负责接待重要宾客、婚丧大典、家族议事,“友恭”二字取于《三字经》,兄友弟恭,被甘家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
私塾,是甘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一茬一茬出类拔萃的精英从这里走出来;天井中、屋檐下、门槛边,乃至房间里,随处可见石井。甘熙不但是个文学家、收藏家,还是个出色的风水先生,汲水方便,暗合“肥水不外流”的风水道理。
前世今生
穿过重重深门,“吉庆有余” 、“玉堂富贵” ……一扇扇精工细琢的雕花门屏朝我开启,走进光影交叠的时空间隙,感受着亮与暗的交替承转,灰墙白瓦之间明清时代的镂窗花纹令人产生一种“今夕何夕”的错觉。
院落深处飘来一阵丝竹笙歌,循声拐入月形门洞,但见花厅内一群长袍马褂、民国打扮的老老少少饶有兴致地吹拉弹唱,绕梁不绝。甘氏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个世纪,旧座中不乏张学良、梅兰芳、俞振飞等社会名流。
黄梅戏大家严凤英也慕名而来,见了倜傥风流的甘家三少爷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两人的爱巢安在故居幽静的一隅。斯人已逝,然闺房内依稀是当年的布置,这段双宿双飞的流风余韵为故居添墨增香。
暮色中,走出了甘家大院,再回首,见它如一个低调而不张扬的贵族,寡言地矗立在老城一隅,静默清凉地固守着一城文史,优雅从容地占据着江南的望族气势,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