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甘汝来公
奉新县城中心城区,原有“华林公园"的长亭中,简略介绍清-吏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一一甘汝来公史蹟。2018年初将该公园改建为人防工程。如何寻回承载着思乡怀人那失落情感,特别是甘汝来公文化带给世人感悟的博大精神。
清明时节,城市恢复了往日的喧哗,乘着人流,信步来到“长相思,在广场"。那雄伟迤逦的淡黄白色大型浮雕就在等我,喊我去触摸它的身驱,那是"千年古县钟灵秀,百里溪山展画图",那其中就有汝来公高歌吟啸的舞台,怎不使我魂牵梦萦,心神向往?
我去广场,并非放松俩个月来紧固的心情,而是为了寻觅汝来公的遗踪,重温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盛赞并一致认同的“保卫肤江山有特别之功之人",更是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的"随车甘雨“,那浩然正气的能臣、良臣、廉吏、循吏的高尚风范!许多游人到此,绝不会想到他们足之所履,也许正好踏上甘汝来公当年的一枚脚印。
“九仙出浴","越王尝胆",“百丈庭规“,“华林讲学",“天真抗倭“,“应星著书“,"王羽逃禅“,“甘公强项"。那一幅幅眴丽多彩、可歌可泣的画卷,让游人流连忘返。千百年来,追怀奉新古县故事,可见人杰地灵。匆匆怀念,已是春风起夕阳下,漫步浮雕,我俯仰天地,苍茫暮色袭上我的衣袖,四周万家灯火,在喊我回到现代的红尘中去。
駐足“甘公强项“画卷图下,汝来公端座在松柏翠峦中,用他那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从中折射出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魅力和勤政为民的华夏精英形像。正如文曰:甘汝来,奉新人。初知涞水县(六品),因强拘三等待卫毕里克(五品),而有“强项令"之号。累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清廉为官26年,有“天下廉吏"之称。56岁卒于任,竞无法治丧,乾隆(皇帝)赐银千两(1800),赐葬于莲花萏山(奉新县罗市镇梧岗村阴村)。
在群雕中"甘公强项"画像前,我侧耳倾听,那"礼士爱民,恪勤尽职"不绝的余音仍未断绝。336年岁月已经交给了历史,面对汝来公这棵松柏之樹,无限的俯仰今昔之感,尽在其中。汝来公对朝野的深忧隐患,尤其是百姓惟难艰辛,其忧心如捣。先辈们"仰视于天,俯视于地",让公发出了"受天子殊恩,擢守此土,祗为民耳,民坠涂炭,岂可坐视不救"?这一为百姓撑腰作主的威势,也就造就了“强项令“。尓后其主战场,从京城挪到两广等地,公的道德观价值观则一步一步向前延伸。直到今日,您一定还能听到汝来公"曾拼心力剪荆榛,强项偏邀圣鉴真。此次重过发迹处,幸无遗撼对涞民"这一主旋律之声。公的为百姓生计,宁可丢官,亦不能让百姓遭殃的本性和爱民情怀,基于一切以人为本之道,而又务实地"接地气”的解读,这是公其人格品行。今天,仍然与您我在进行灵魂对话。
封建社会,但凡做官则无官不贪,这一千百年的腐败现象。在物欲权力路上,汝来公逆行而上,以"生平不愧孝廉名,出处无惭君父恩"的真话实话,一次次冲击着被一些权力疯狂守护的话语土埌,守护士人的风骨与道德文化。对汝来公更是一种艰难选择,关键是,有没有决心与能力和毅力守得住。汝来公为官一生俸禄只有4404两银,却陆续捐赠了3860两,任上又一次将20万两羡余尽归公……。以至于逝世时,只剩埌土一包,书几部和不足一两的碎银。身外之物,公也无所谓失去。这世界,公已经对得起,抬头望纯净的天空,低头找自己的心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汝来公从政路上,一路向前。公的高,别人难予达到;他 的远,他人很难所致。这样的人生,太值了!这才是汝来公的真才华,真性情,真人格,真骨气,真魅力!其家国情怀,苍天可证!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感受山水之美,江山之美,人杰之美,奉新之美。281年过去了,公己逝去,《甘庄格公全集》长存,公人生虽然短促,然精神永恒。我们指点江山而纵言谈论,并放声吟唱甘汝来公不朽的词章,其声也飞扬激扬。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东去潦河虽已远走,但似乎也不免怦然心动,在拐弯处文峰塔下,猛地回眸,远远呈现甘汝来公浮光跃金,隐隐送来涛声浩荡!
依旧感到欣慰
为真正值得关注
仍然留有铭刻
公默默的平凡践行
这才是时代真正该有的精神偶像
尽管只是一个微小的身影
但却藏着一个民族伟岸的灵魂
是矩火
是光芒
用积蓄的洪荒之力呐喊
我不为民作主谁作主
公铸就百姓生命的盾牌
强项令风暴威震京城
蜚声朝野青史留名
一举成名天下知
勤宣八事以化民
相勖一忠以报国
公殚精竭虑诚正力行
体察民情为民请命
勤政为民德润人心
严守边关守卫国门
除恶打黑严惩奸徒
历史铭记时代精神
臣心清白是先资
丈夫岂惜金为注
治官之官铁腕惩贪
匡正时弊整肃吏治
作吏廉明
心似一泓秋水
书剑轻装两袖清
廉洁自律儉朴行
反哺未遂终天恨
人不如乌愧此生
公不是一世之雄
也不是所谓明星
然历史之铭记
公是世人之偶像
老百姓的希望之星
始终牢记一个战士的护国佑民使命
是信念是担当
是责任是抱负
是良知是正义
不朽惟应铜柱标
万古千秋兀撑柱
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更是百姓心中千古不朽的口碑
樹含于2020年清明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