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甘氏宗亲文化发展协会玉林总会网站!
关注我们:

玉林贵港甘氏宗亲网

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 当前位置:
家贫力学的进士及第之路
来源:江西省奉新甘汝来文化研究会 | 作者: 甘 树 含 | 发布时间: 2020-01-26 | 10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按: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一个朝代被皇帝器重的大臣,的确为数不多,但被三朝认同,並且一直重用的大臣,一一数来,却屈指可数,尤以康乾盛世期间。在清代满人统治下,重满(蒙)轻汉人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特别严厉的政治纪律下,更是凤毛麟角。但就有一位杰出代表,那就是清吏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甘汝来公。汝来公(1684一一1739年),字耕道,号逊斋。生于奉新县城冯川镇甘家巷"天官第"一个读书人的家庭。汝来公的为官之路,颇为传奇,从县令起家,到封疆大吏,再到朝庭重臣,但不能说是青云直上,公两次遭受挫折,或身陷牢災,或诖误革职,但仍然三代不倒,并取得卓越功勋,绝不是偶然。公的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公为官21年,身膺重寄,精准把握"澄述吏治,安定民生"的治国方略,全方位贯彻到他"察吏安民“的施政实践活动中。笔者曾在《一代循吏甘汝来》一书中,对汝来公的伟绩有过浅述,但对这一话题未作深入的剖析。现因读者、宗亲对汝来公才干和为官之道颇有兴趣,我愿与各位分析研究分享之。

           

  为什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一致认同汝来公?

  为什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十分信任汝来公?

  为什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如此欣赏汝来公?

  为什么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破格提拨汝来公?


  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家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连,尤其是其家风
(即家规、家训)的影响为最。家风是一个古老但又不落伍的话题,家风清,则步正道;家风歪,则生邪气。甘氏家风显然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就像始祖王甘宁公的魂魄一样,成为奉新甘氏家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灵魂,是奉新甘氏家族的根脉,其影响百世千年。汝来公祖父甘应俊公(1632一一1673年),在汝来公尚未出生时已逝去,父亲甘显祖公(1659一一1739年),那年才十五岁,时其兄甘绍庵十七岁,其弟甘甫八岁,兄弟三人与汝来公祖母熊老太夫人(1641一一1721年),茕茕相依,易衣并食。因家贫,甘绍庵公遂弃举子业,以一小吏谋生俸家。使其显祖公、甘甫公"得肆力于读书,图进取"。显祖公在1684年中乡试副榜,是副贡,不属举人。但在日后仕途中仍孜孜不倦,相隔四十三年后的1726年,时年已六十八岁,又参加乡试,才正式中举。其对科举考试的执着,可见一斑。甘氏家族这种热衷于科举功名的心态,不能不在汝来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较为有趣的是:汝来公与彭夫人议婚时,舅家认为汝来公家境贫寒,一度成为娶妻的障碍,而其岳母不予认为贫苦,却是盛赞汝来公善读书,长而好学的优势则一成为娶妻的一大亮点,至今乡里以为美谈啊!

  汝来公“幼聪颖,读书善记诵"。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公在广西巡抚任上,所有府、县的名字,出身背景,主要经历,都记得一清二楚。雍正皇帝有关人员使用,公能及时回复。故汝来公在广西不到三年时间,从知府(从四品)升迁到巡抚(正二品),这在清庭的官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养,公自幼在甘家私塾中受到"进了甘家门,要做读书人"等先祖教悔,继尓受奉新华林书院,郁竹书院,南垣书院等这些震惊文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闻名全国的书院薰陶,为日后的科举仕进和诗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多对政务处理的各种奏疏、谕、檄、议等,深受三朝皇帝的喜爱。例,汝来公由吏部文选主事超升广西太平府知府时,公面谕以“忠君报国,洁己爱民"。在得到雍正皇帝的御笔"福“字,貂皮,松花砚,宁䌷和赐尝给其父母官服各一套封典后,汝来公即奏摺"以仰报皇上天高地厚之恩"!这既是汝来公感恩载德的谢恩信,更是公今后为官宗旨的宣言书!公的"臣不胜感荷“的确是肺腑之言,皇帝能不欣赏吗?事后,也就让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确立为"终身奉为法守“之典范,信任之情油然而生也!

  奉新甘氏家族昔为著姓,晋末(280年)甘宁公后裔从丹阳徙于新吴平陂(即今奉新甘坊镇),人丁渐伙,家族日益兴盛。于是在平陂亭桥创建家塾,仿佛邑校,岁延名师数人,甘氏子女教育由此开展。以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诸子百家丛书讲学传道。对奉新甘氏优秀文化起到了承前啓后和无可替代作用。从此,自然甘氏子弟应举者初百计,聚庐托处,星连棋布于全县各处。现存于会卜水口甘家,虽倒塌未全毁的奉新甘氏大学堂,又称奉新甘氏总祠堂,还有在今广州市解放路四牌侧师古巷归德门内的己不复存世的《敩半书院》,均是由甘汝来公创建的甘氏学堂,十分怀念的是远在千里的两个学堂同规格,同大小,同建筑风格,同薪火相传的教书育人之地,同样感受到甘氏文化血脉传承!奉新甘氏这一独特的"耕读为本,考悌为先"的理念,其办学体系,无疑"甲于当时“,承载于今。足见其人才辈出,延续数十代。雍正1726年江西省南昌乡试传来极好佳音,汝来公父亲显祖公,弟汝逢公,儿甘禾公及女婿魏渊映同时中举,三代四人同榜,在中国科举考试中绝无仅有,传为科场盛事。至后,奉新甘氏在科举考试中,越来越多的子孙高中举人,进士。仅就清代全国甘姓进士23名录中,奉新甘氏竞佔12名之多,留下了"父子公孙三代同榜,一门七进士,兄弟同翰林"之美譽。从科名鼎盛奉新甘氏家族走出来的汝来公,其才干和为官之道,自然也会得到三代皇帝的佩服和认可及信任!

  中华传统美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奉新甘氏文化,並已深深植根于甘氏子孙的心田,潛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奉新甘氏后裔,成为奉新甘氏文化新亮点的汝来公无谓是最大收益者和传播者。汝来公祖母熊老太夫人,在寡妇丧夫,遇战祸逃难,仍不忘身背其亡夫神主牌;战后归家,其家已不复,赤贫如洗。抚子育孙,发誓:“育子(孙)读书,育德为本",其育德育才,见识超群。受其影响,汝来公父亲显祖公,督课严甚,尤以忠孝大节勖(意勉励)之,其教育之识见,有过人者。无形在汝来公心目中留下难忘记忆,其“大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汝来公长跪受教曰:“不敢忘"!也就有了汝来公"皇朝忠尽臣者"。公走上仕途就显得特别成熟,特别稳重,特别得体,在留京三年的教习中,御试,一等五名。其过人的才干,一眼被康熙皇帝相中,使之让康熙皇帝放心,称心,顺心。以正六品初任天子脚下的保定府涞水县令。汝来公的成功基础,则是来自奉新甘氏这个家族,这也许是三代皇帝所欣赏并破格提拨的"臣道"吧。

  中华文化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朝庭的统治。凡是贤明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耕种,而作为地方行政长官,其重要职责要抓好农业生产,汝来公在诗《省耕》中记述:不须祷祝祈年稔(指丰收),己觉雍熙兆丰年(指康熙雍正二帝)。耕凿都忘由帝力,宁知插种赖神功?在此诗中,汝来公从天下大公出发思考恩情,顾集帝王一已之私和权威,颂歌盛世帝王,既阐明汝来公内心超人的谨慎和远大理想,又处处维护帝王的名声,在乾隆皇帝看来,你处处维护先帝的名声,事事听主子圣言,这就是“好名"。显得既恭敬,又谦逊;既听话,办事又称敏捷;不会以自已个人影响君王的决策,无野心,以顺就皇帝的意志为唯一目标。这是公侍奉明君品格功劳都归于皇帝,自已则默默无闻,把所有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从不提自己的贡献。汝来公任广东布政使(二品大员)的圍海造田壮举,让乾隆皇帝看到了汝来公的高贵品格与低调做人的品质,当然会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官至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如果不是汝来公过早的躹躬尽瘁在任上,日后会有更高的提拨亦是不在话下。

      

  我们从汝来公著作《甘庄恪公全集》来看,汝来公不愧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公的作品达到了高水准,其“政事文章,合而为一"。高中恩科进士应是水到渠成,教习期满后御试取一等五名,更是实至名归,这也许就是古人云:"寒门出学子,忠孝有贤人"的真实写照。

  注:为什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一致认可汝来公……?这一话题,还可以从汝来公的县令起家到封疆大吏再到朝廷重臣的独特经历;从忠君爱民、清廉自律看汝来公诚正力行的为官思想;还有那奉新甘氏家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挖掘、讨论、研究。更欢迎读者、宗亲共同参与!

甘树含2019年6月28日于耕读小院

   13207751986、18677580046、18077069947

Copyright ©2004-2014 版权所有 © 玉林贵港甘氏宗亲网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桂ICP备1900677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开发设计者:  甘   勤      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