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地甘氏谱记情况并核对有关史料,可看出甘人拓徙途径大凡如下:
(一)古四世互人公,奉召东返平乱,授国于右扶风,现陕西甘谷城一带。(注:平“骊山之乱”)
(二)古十世易公东进徙金玉河,现河南宜阳东南甘城一带,后易名日甘亭,甘国。
(三)古十八世彭公,史传“八百岁彭祖”,为轩辕之师,助平“蚩尤”后,在炎黄之斗时,为避迫害匿居于齐。其六世孙,即古十三世
弇相公兼并了郁秩棠国,易号“甘棠”,现山东平度一带。史称甘人为渤海郡,由来于此。
(四)古二十七世勇公,为平“有扈国”对留守河南宜阳甘人的欺凌而返迁宜阳等地。
(五)古四十七世神懿公,佐商太甲功显,帝恩允择徙“河东”(山西夏县)。
(六)“夏”初,甘人支持“有扈”抗“夏”而遭灭顶之灾,到商帝“阳甲”时,复甘人之国于河南宜阳原址。
(七)商周更替时,甘人(先十一世)坐“比干”之嫌避纠王,隐居甘棠谷。
(八)周平王东迁洛阳,河洛甘国为京畿之地,遭周兼并,先廿六世被迫南迁“州来”,又称“下蔡”,现为安徽凤台西甘棠集一带。
(九) 先三十八市,春秋诸侯“桓”、“栋”两公渡江南徙丹阳,原属安徽当涂,亦称“越章”,又名“于湖”,现为南京市郊小丹阳镇附近。
(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由于诸多原因,以小丹阳为南方始点,迁往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云南、浙江、台湾的甘人又逐步繁衍了众多后代。
甘姓在历史上多遭劫难,现代甘性人口不及众多的大姓,分布面也不广泛,但在某些地区却是较密集的。现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厄瓜多尔、秘鲁均有甘人散居,名人甚多。
甘姓的民族属性除汉人外,满、回、蒙、瑶、苗、壮、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均有分布。